当前位置:光阴小说网>女生耽美>晚清第一枭雄> 第361章 速射炮敌后开花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361章 速射炮敌后开花(1 / 2)

咸宁城非常险要,易守难攻。之前,复兴军没有重火器,无法攻下咸宁城。现在,湘军要突围了,受地形所限,他们施展不开队形,同样无法突破复兴军的防御阵地。

曾国藩把湘军最精锐的吉字营投入了咸宁阵地,鲍超、李孟群、李元度等猛将也不断冲击复兴军防御阵地。

湘军为了突围活命,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,上至将领下至兵卒,不断发起死亡冲锋。

在狭窄的防御正面,复兴军依靠强大的火力、科学的防御阵地,大量杀伤湘军。湘军没有火力优势,只能不断逼近复兴军防御阵地,靠白刃战对抗复兴军。

复兴军这边,伤亡也很大。最前沿的一个营,本有官兵五百余人,在湘军的反复冲杀下,死伤三百余人,只能缩编成一个连。

湘军不断突破前沿阵地,冯桂芳把机枪阵地转移至预备阵地,收缩防线,全力确保防御主阵地。于此同时,他把预备队也送往前线,与前线守军轮换战斗。

双方都打得筋疲力尽。湘军始终无法突破复兴军主阵地,复兴军也无力打垮湘军,只能被动防御。

不过,胜利的天平依然在向复兴军倾斜。复兴军已经包围了湘军。他们有水上运输优势,又从后方根据地动员了许多群众支援前线,粮草、弹药源源不断地送往武昌前线。

与之相反,湘军已被包围,粮草、弹药供应断绝,只能凭先前储存的粮草、弹药作补充。

最要紧的是,复兴军在咸宁外围的蒲圻、崇阳、通山等地还有生力军,可以前来支援咸宁。至于湘军,在曾国藩撤退令的刺激下,已经陷入混乱,各自为战,争相逃命。

譬如嘉鱼守军,原本有人马两千余人,由湘军大将周凤山统领,负责屏护金口。中路军实施蛙跳战术,越过嘉鱼,直接进攻金口。嘉鱼守军虽然还算完整,却已无路可逃。

周凤山原本想向西逃跑。途径陆水时,中路军封锁陆水,周凤山无法渡河。听说湘军主力正在咸宁,周凤山带兵向咸宁靠拢,试图从侧背袭击咸宁方面的复兴军。

从南面进军咸宁,汀泗桥是必经之路。周凤山在汀泗桥受到复兴军的阻击,伤亡惨重。他原本就没什么才能,只会逞匹夫之勇,被复兴军打得大败,却没能在汀泗桥前进一步。

咸宁那边,冯桂芳继续坚守咸宁阵地。只要他等到援军到来,就能彻底堵住咸宁方向的湘军主力,将曾国藩、曾国荃、李孟群、李元度等人一网打尽。

关键时刻,还是右二军给力。他们乘坐战船,先攻克金口,后沿金水溯流而上,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咸宁城外、湘军背后。

咸宁地处金水东岸,复兴军防御阵地本就设在咸宁城外一段狭长地段上。阵地西接金水,东临山冈,左水右山,巧借地形优势,使湘军难以突破。

右二军到来后,先使用舰炮对湘军阵地一顿狂轰滥炸,打得湘军哭爹喊娘。尤其是,那艘全军唯一的200吨级铁甲舰上装备有一门试验性质的速射炮。

这门速射炮口径只有40,每分钟射速却达到了惊人的十发炮弹。

晚清正处于巨舰大炮时代,军舰正向大吨位、铁甲舰、大口径舰炮的方向迅猛发展。

一般来说,舰炮口径越大,威力越大,射程越远,在海战中可以抢先发炮,优势较为明显。

但大口径舰炮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缺点,射速太慢。

除了火炮本身射速慢外,海战时巨舰都要边行进边射击。每次舰炮射击后,炮手都要重新瞄准,有的还要重新擦洗药室,推动炮身回到炮位,进一步降低了火炮射速。

譬如,甲午战争时日军三景舰以北洋定远舰、镇远舰为假想敌。为对付定远舰上的305毫米25倍径克虏伯主炮,三景舰特意安装了一门320毫米超大口径加纳巨炮作为主炮。

理论上,三景舰上320毫米加纳巨炮的射速可达到十分钟一发,实际在甲午海战中竟然慢到一小时一发!

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,世界各主要海军强国都注意到了速射炮的重要性,转而开始研究速射炮。现在,我国军舰上最新式的近防炮射速惊人,可以达到每分钟一万一千发炮弹。

晚清时,清廷财政拮据,洋务派与清流党之间斗争激烈。北洋舰队经费紧张,无力采购速射炮,只采购了13门半速射炮。反观日本,则把赌注下在速射炮上,大肆采购、装备了66门速射炮、16门半速射炮。

甲午海战中,北洋舰队徒有大吨位、大口径巨炮的定远、镇远两巨舰,却敌不过大量装备了速射炮的日本军舰。

后人多诟病北洋舰队训练不足,火炮命中率低。实际上,不管是当时洋人观察,还是实际战场表现,北洋水师在非速射炮上命中率成绩均好于日本联合舰队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光阴小说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