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光阴小说网>女生耽美>晚清第一枭雄> 第424章 平复淮北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424章 平复淮北(1 / 2)

北路军打垮了清军江北大营,任务远未结束。淮北一带,还有另外一个棘手的敌人:捻军。

若说是敌人,也并不恰当。因为大部分的捻军都是反清的,算是复兴军的天然盟友。但捻军是民间传统武装,带有根深蒂固的落后性,与复兴会的纲领格格不入。复兴会要想皖北、江北建立稳固的基层政权,必须除去捻军。

塔读小说app,完全开源免费的网文小说网站

北路军攻破江北大营后,与并肩战斗的捻军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冲突。事情虽然平息了下来,却传到了吴捷耳朵里,促使他下定决心:必须彻底收编捻军,平复淮北。

当时,北路军猛追江北大营败兵。一部捻军擅自违反军令,前往清江浦劫掠。

清江浦是满清南河总督驻地,位于今淮安市主城区,是京杭大运河畔的商业重镇,有一条二十里长的沿河街市。满清朝廷在清江浦设有皇仓,专门储存粮食,隶属于户部,还有四大造船厂,隶属于工部。

复兴军在此驻有一个营的兵马。两千多个捻军打算抢劫清江浦的街市,被复兴军阻拦。双方擦枪走火,爆发了严重冲突。

事件导致三十四名复兴军人阵亡,捻军则担心受罚,连夜逃往北方,背叛了复兴军。

吴捷闻知此事件后,愤怒不已。他早年做太平军大将,还被捻军围困过。

捻军一向唯利是图,首鼠两端,吴捷对他们素无好感。

但捻军是一个复杂的群体,有张乐行、龚得树这样的行侠仗义之人,也有李昭寿、刘饿狼那样的见利忘义之徒。

要对付捻军,必须循序渐进,不能太过着急,防止他们狗急跳墙,倒向清军阵营。

捻军起源于“捻子”。“捻”是淮北方言,意思是“一股一伙”。捻子亦民亦匪,所谓“居者为民,出者为捻”,农忙为民,农闲为捻。

本文首发站点为:塔读小说app,欢迎下载app免费阅读。

1851年,捻子在豫南聚众闹事。

1852年,皖北大旱,入捻农民增多。当年,捻众在安徽亳州雉河集歃血为盟,推张洛行为盟主,起义抗清,号称“十八铺聚义”。

1855年,黄河决口,淮北一带洪水滔天,农民流离失所,被迫入捻。淮河南北,遍地皆捻。当年秋,各路捻军会盟,亳州、蒙城捻军推张乐行为盟主,正式组建捻军,建立黄、白蓝、黑、红“五旗军制”。

1856年,张乐行接受太平天国封号,但拒绝收编,“听封不听调”。

1857年初,黄旗主张乐行、白旗主恭得树等人主张南渡淮河,配合复兴军作战。其他各旗反对。张乐行一怒之下,袭杀了很多反对者。尽管如此,其他各旗主仍然带着各自的捻军返回淮北。

雷振邦是左七军第三师师长,兼任安徽军政委员会的主任。第三师不断抽调兵力支援前线,雷振邦亦无力约束淮北一带的捻军。

在淮北,即便有些县城已经被复兴军占据,大乡村却仍是捻军的地盘。

雷振邦派出了很多军队、土改干部支援两湖,在淮北无力开展土改,也不便与捻军激化矛盾。

很多捻军在复兴军、清军之间首鼠两端,复兴军强时便投靠复兴军,清军强时便投靠清军。

譬如,捻军出身的李昭寿,一度割据滁州。此人毫无底线,在太平军、复兴军、清军之间左右摇摆,臭名昭著。曾国藩曾一针见血地评价他“暴戾险诈,最难驯驭”。

塔读小说app,完全开源免费的网文小说网站

除了捻军,淮北还有大量的地主团练,以抵御捻军为名,行割据地方之实。

最典型者莫过于苗霈霖。苗霈霖人称“小周瑜”,以“筑寨”、“积粟”、“治兵”为方针,势力迅速膨胀。他一度割据皖北,在太平军、清军、复兴军之间左右逢源,占据临淮、颍上、寿州等滨淮地区。

不管是捻军还是地主团练,他们都取得了当地基层政权,控制了当地社会。

只要本地的农民加入当地的捻军或者团练,就可以得到捻军或者地主团练的保护,官府不能收税,盗匪不能侵扰。他们还插手基层纠纷,代行官府之权,百姓为之信服。

清军占据皖北重镇,派官差向当地农村收取赋税。捻军和地主团练就发起“抗粮杀差”,袭杀官府派来的粮差,使官府威信荡然无存。

尤其是捻军,已经严重危及复兴会对淮北农村的控制。不除掉捻军,复兴会就不能在淮北建立稳固的基层政权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光阴小说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