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五块五毛小说网>武侠修真>我是学生,皇位给我> 第92章 颜士玉,你不愧是李暮歌带出来的兵!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92章 颜士玉,你不愧是李暮歌带出来的兵!(1 / 2)

第92章颜士玉,你不愧是李暮歌带出来的兵!

李暮歌的外祖宁疏白宁祭酒, 自从李暮歌坐上太子之位后,私底下几乎没有和李暮歌见过面。

有意避嫌, 加之最近国子监并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,宁疏白在听到宫里传召时,还以为自己听错了。

宣旨的宫人就站在他面前,他想当没听见都不成。

宫人传完旨意,就在外头等着宁疏白,一起入宫。

等宫人离开屋中,宁泽世马上询问父亲, 最近可是有什么要紧事, 惊动了那位。

“今年除了科举外, 并无其他要事, 有关科举的安排,都在早朝上安排妥当, 春闱的时候,殿下都没有叫为父过去, 如今传召, 肯定不是为科举。”

宁疏白说完, 面露迷茫。

不是为了科举, 那能是为了什么?

“父亲,不如让儿随父亲一同入宫?”

宁泽世不太放心,想跟着宁疏白一起去见宫里的储君。

“胡闹, 那是太子, 你还不放心太子不成?还有, 别喊我父亲, 这里是国子监,休要攀亲带故, 你现在该去处理各地院试的事情,别在这儿傻站着了。”

宁疏白听出宁泽世口中对李暮歌的不信任,当即横眉冷对,连刚刚的口误都特意挑出来,骂了宁泽世一句。

宁泽世被劈头盖脸一顿挑刺,心知自己刚刚的话惹了父亲不满,不敢多说,拱手下去了。

他和李暮歌在私底下的接触更多,按理说,宁泽世应该是更信任李暮歌的人。

可自打这位外甥女坐上那个位置后,宁泽世是越来越看不透对方了,尤其是最近外头频频出现的世家被灭门之事,宁泽世猜测正是储君手笔。

若是储君厌恶世家,那宁家能得什么好?

国子监之中,父子两人都在职,在储君眼里,会不会觉得,国子监已经成了宁家的一言堂,宁家也触犯了储君的底线。

宁泽世不知道,他只是担心,担心宁家会被卷入这场对世家的清算之中。

宁疏白就是看出了宁泽世在这点上对李暮歌的不信任,才会那么生气。

宁家是储君的外家,以前宁家没有支持储君登基,已经犯下大错,现在还去怀疑储君,若是让殿下知道,殿下会伤心。

本来打算放过宁家一马,这下也不想放了。

宁疏白很快就入宫来,见到李暮歌,他就像是平常在早朝上似得,恭恭敬敬行礼,道:“老臣见过殿下,殿下万安。”

“宁祭酒免礼,赐座。”

“谢殿下。”

常规见面流程走完,李暮歌也不多啰嗦,直接跟宁疏白说起了她的打算。

她要在长宁,开一个农学院,就跟国子监的国学等学科一样,分出来一个农学。

“这……老臣愚钝,还请殿下明示,农学一说,是要让学子们去学如何种地吗?”

宁疏白实在是想不出来农学是怎么教学,别的老师在宽敞明亮的学堂教导学子读书,农学难道要单独开一块地出来,然后老师和学生们都站在大太阳底下,脚踩泥土,手拿秧苗,随时准备开始种地?

“这样说也不错,确实也要让学子们学会怎么种地,不光要学种地,还要学会怎么更好的种地。”

李暮歌对农学的了解程度也不是很深,她就是一个文科生,成天捧着书本在那里读读背背,跟农学挨不到边儿。

但她大概知道,农学要学什么。

后世的学习理念,放在如今,是绝对先进的教育制度。

“老臣倒是常闻有农书,其上总结老农经验,著成书册,教育读书人不能忘却农桑,可种地一事,关乎天时地利人和,单凭几句话,如何能够说清楚其中真理,教导学子的老师,难道要请乡下田间的老农来?”

宁疏白倒不是对那些农民有什么意见,主要是大部分读书人,心高气傲,出身寒门的老师,他们有时候都会在心里暗暗瞧不起,出身更低的百姓,他们估计会直接不去上课。

届时,会出乱子。

“并非如此,之前孤从国子监带走的学子,如今已经学有所成,正适合做教书育人的事儿,而他们的学生,就从那些不打算走科举路子入官场的学子里选吧,日后天下用得着他们的时候,多了去了。”

殿下从国子监带走的学子?

宁疏白闻言想起了那一批特殊的学生,之前那些学生离开国子监的时候,全是由宁泽世安排,他知晓后,还骂了儿子一顿,说儿子这是毁人前程,日后会遭人记恨。

儿子说,殿下上门要人,他们总不好将学子都拽住,不给殿

况且那些学子当时都点头了。

宁疏白当时想着,那些学子此刻点头,不代表日后不会后悔,等他们发现自己昔日同窗步入官场,而他们还在田野间弯腰干活,难保他们不会心生怨愤。

后来听说,殿下的庄子上,出现了高产的粮种,还有各种新奇的种地法子,那些学子学了一身本事,出了殿下的庄子后,就被各个家族的人哄抢,不知得了多少好处。

算算时间,那些学子应该还在大家族的田间地头做事,哪儿有时间出来教书啊?

宁疏白有此疑问,便直接明说了。

李暮歌露出一个没什么感情的笑,说道:“当然是长宁的世家,一个个都十分懂事,知道孤需要人手,便大方地将人送出来了。”

宁疏白被李暮歌没什么感情的目光盯着,身上陡然一凉。

应该不是错觉,此刻殿下心情十分不好!

想也知道,那些世家可没有一个是吃亏的主,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就将人放出来,定然是在暗中做了手脚,还让殿下吃亏了!

“殿下,那些学子原本在国子监,也算不上多么聪慧,此次殿下广招学子,教授他们农学之法,定然能找到更为心仪的人才。”

宁疏白也跟那些不好惹的世家打过不知道多少次了,稍稍动动脑子,就知道那些家伙都干了多阴损的事情。

本来那些学子是国子监里家中条件一般的人,世家将他们高高捧起,让金钱腐蚀他们的心智,本就不安好心。

宁疏白估计,世家是想要将那特殊的种地法子,还有粮种都捏在手里,只要将人和种子都哄擡物价到一个普通人,甚至朝廷都不敢随便去买的程度,他们的目标就达成了。

世家有钱的很,而且那法子能给他们带来世世代代的财富。

真要是打这个主意,不应该现在将人送出来。

联想到那两次惨绝人寰的灭门惨案,宁疏白心里有了数,这是被吓到了,不得不吐口,怕被殿下找上门来灭门。

早知如此,何必当初,现在将养废了的家伙扔出来,反倒惹殿下不快。

李暮歌听着宁疏白的话,心里舒服了点儿,她觉得,这个祖父还是不错的。

以前在夺嫡之中能够稳得住,现在也稳得住,并没有因为她即将登基,而嚣张跋扈。

身为未来皇帝的外祖家,能够做到约束族中人,同时尽忠职守,不偷奸耍滑,宁疏白没白当那么多年的国子监祭酒。

“外祖明白,便去好好想想,如何将农学院建起,又该收哪些人为学生,日后有个什么升官的路子,想好后,递上奏折。”

升官的路径,本来不该宁疏白管,但是现在人手比较稀缺,户部那边儿忙得很,李暮歌又把颜士玉给派出去了,所以这些事情只能交给宁疏白考虑了。

大庄官场职责分布不明确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,所以宁疏白对此适应良好,并没有任何怨言,应了一声是,回去干活儿了。

李暮歌已经逐渐习惯,她提出一个设想,给臣子大致框架,然后交给臣子去润色的工作流程。

这样做真的是能够省很多事情,并且还能将决策权掌握在自己手里,不至于将权柄分出去一部分。

说到集权问题,李暮歌最近一直在考虑,要怎么将三省的权力,一点点要回来。

作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,想要做到皇权高度集中,完全避免世家的权力与皇帝制衡,必须废除三省制度。

尚书省、中书省以及门下省,三省掌控着政策从形成到拟诏,到最后下发执行的全过程,三省制度的存在,完全可以将皇帝扔到一边去,自行运转,维持朝堂的运作。

之前李暮歌不想动三省,是因为她还没有登上皇位,所以不打算加大老登明面上的皇权。

现在,她觉得自己该想想登基的事情了。

主要是光一个太子的名头,有时候做事真的不太方便。

至于她身上的孝期,对比她要做的事情,真的微不足道。

最多就是多几个人催婚,催婚这种事情,听听也就罢了,李暮歌压根不会放在心上。

她的内心极为坚定强大,从来不会因为旁人的几句话,改变自己的决定,除非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,主动改正。

问题是不结婚怎么会是她的错误呢?明明是这个世界给予她的痛苦太多,是世界的错。

所以在抗催婚一事上,李暮歌是无敌的。

时间转瞬过去,自秋入了冬。

冬日第一场大雪飘下时,新安县的商业街建成了。

长宁下雪,新安没下,不过温度跟着降低了不少,外头刮起了冷风,家中有老人孩子的人家,已经早早点燃了火炉,以免冻坏亲人。

往年会百般推脱,阻止小辈孝心的老人们,今年看见柴火在火盆里燃烧时,眼睛是笑着的。

因为新安所有百姓都在建设商业街的时候,赚了不少钱,其中一部分工钱换成了柴火。

这些柴火比以往要便宜许多,量大质量还好。

在富裕的情况下,没人愿意过苦哈哈的穷日子,更没人不喜欢暖和,喜欢冻着自己。

只是过往,他们实在是没有余钱买那么多柴火过冬,柴火早烧一日,他们就很有可能会因为柴火不足,在冬日最后几天被冻死。

颜士玉从外头回来,路上看见不少人家的烟囱飘出白烟,这是开火做饭呢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五块五毛小说网